網頁

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《九澳聖母村~痲瘋院 》


來了澳門生活數年,空閒的時候,很喜愛四處走訪一些接近大自然的悠閒地、探察一些保留著歷史價值的古蹟、尋找一些別有洞天的特色地.........

澳門地方雖小,卻有許多豐富的文化遺產。多年來在葡國和中國的文化影響下,造就了澳門獨特的文化環境。這個充滿異國風情的小城市,只要你願意花點時間去尋覓,每個人都可按自己的喜好及需要來組合屬於自己的遊玩方向。
今次來到位於路環島北部九澳灣的山嘴之上,
《九澳聖母村~麻瘋病院》
根據一些資料搜集及澳門日報曾刊載的有關報導,綜合得出以下的歷史資料。
《痲瘋病院》初建於1885年。當時路環的環山公路還沒有開通,屬荒山野嶺,交通極為不便。若從澳門半島前去,先要坐輪船到路環,再從路環搭小舢舨。若是前去工作的醫生或神職人員,還可能當天趕不上回澳門的輪船。




麻瘋病是傳染性疾病,一般病院都會建在人跡罕至之處。


九澳麻瘋病院開始時專門收容女性患者,直到一九二五年以後才改為男女混合使用的院舍。白沙欄和九澳的兩所麻瘋病院,主要服務對象是華人患者。而葡籍患者,前後共計也只二十餘人。白沙欄病院運作到一九六五年才結束。





1963年,意大利人胡子義神父被派遣到路環事奉,他認爲《麻瘋病》一詞過於嚇人,並且感到麻瘋病人長久以來在各地都受到歧視與排斥。

胡子義神父向患者說:「不用怕,自己人」,接著向他們提出了多個建議:「第一,不要叫麻瘋院,別人聽到這名稱,覺得害怕。第二,也不要叫麻瘋人,大家互稱兄弟姊妹。因為,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。第三,別人有甚麼的,我們都應該有,例如:醫生和藥物。第四,痊癒後可以回家,不用理會別人怎樣看。」自此,胡子義神父把他們居住的地方改名為
《聖母村》
這是九澳麻瘋病院改名的由來。至今,澳門地圖上只有九澳聖母村,而沒有九澳麻瘋病院這一名稱了。

胡子義神父對痲瘋病人不離不棄,誠懇以對。一直服務於九澳麻瘋病院,長達四十七年之久,執着、堅持、友善、仁慈,此種精神,此份情感,非常人所能及。

有些康復者踏足社會,到香港或澳門市區參加工作,有些則選擇繼續留在麻瘋病院,種菜、養殖改善生活、栽花美化環境,直到終老於斯。
引用澳門日報所報導的;[九澳麻瘋病院和九澳聖母村在一個多世紀以來,在澳門政府和天主教會的通力合作下,為珠三角地區麻瘋病患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庇護之所。如果拋開政治的因素,澳門麻瘋病院對病患者的關心、照料、照顧,值得讚許和稱道,他們所實施的人性關懷,對於生命的尊重,以人為本的舉措,至少在整個中國或在整個遠東甚或整個亞洲,都是具有標杆意義的,其人性的一面是不容抺殺的。]

後來因為麻瘋病在澳門受到控制,院舍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關閉。

五間舍屋,一間教堂舊址,一座七苦聖母小堂,構成了當時的《聖母村》。







路環九澳七苦聖母小堂建於1966年,為九澳居民,包括治療麻瘋病人的家庭及附近居民而興建。教堂的北門上有一幅壯觀的青銅色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畫像,是由一位意大利雕刻家為九澳居民創作的。

地址:路環九澳聖母村
附近之巴士路線: 15, 21A








[後來小禮拜堂被重建,成為今天我們所見至的七苦聖母小堂。一九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,小堂由主教鄧保羅主禮開幕。七苦聖母小堂是集各界人士的慈善捐款興建而成,當中包括了羅馬教皇保羅四世的個人捐款。在這座建築物頂上,置有一個耶穌受難像,該像重180磅,高2.6米,造型優美,是由意大利米籣的雕塑家麥善拿設計,並免費贍迭給七苦聖母小堂的。聖母村內的痲瘋病院自八十年代起由澳門社會工作司接管,並於一九九一年易名為《九澳老人院》,繼續收容昔日染有痲瘋病,今已痊愈的長者,使他們能夠得到適當的照顧,以安享晚年。]





沿著小天梯至頂,可以輕輕敲響小教堂的鐘聲。


這裡沿路都看不見有途人或看更,偶然只看到三兩隻骨瘦如柴的小黑貓經過。




在小教堂外的路旁,發現了細得如此小巧的藍莓類果子。



 

歡迎各位網友到訪Kanis設立的Facebook 帳戶,齊齊分享Kanis的環保創作DIY小品、樂活有營烹調、生活感動故事!

2 則留言: